樟子松的生长习性樟子松耐寒性强,能忍受-40~-50℃低温,旱生,不苛求土壤水分。树冠稀疏,针叶稀少,短小,针叶表皮层角质化,有较厚的肉质部分,气孔着生在叶褶皱的凹陷处,干的表皮及下表皮都很厚,可减少地上部分的蒸腾。同时在干燥的沙丘上,主根一般深1~2米,**深达4米以下,侧根多分布到距地表10~50厘米沙层内,根系向四周伸展,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。1967年是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比较干旱的年份,六月份固定沙地0~125厘米沙层含水量为2~3%,12年生落叶松因干旱大部分**,杨树等阔叶树种的叶子黄枯或部分脱落,而樟子松仍然正常生长。樟子松抗逆性强。据调查10年生油松曾受到松针锈病的危害,而相邻的樟子松受害较轻;对松梢螟危害与油松相比亦有较强的抵抗力;辽宁南部地区,赤松、油松均遭松干蚧危害,唯独樟子松未发现受害。樟子松是阳性树种,树冠稀疏,针叶多集中在树的表面,在林内缺少侧方光照时树干天然整枝快,孤立或侧方光照充足时,侧枝及针叶繁茂,幼树在树冠下生长不良。樟子松适应性强。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上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土上均能生长良好。在章古台沙地上曾先后栽植针阔叶树种30余种,唯樟子松能适应沙